【端午节专刊】党小成:武功古城◇家乡五月粽飘香

《漆水文学》ID:qswk866 感谢关注
武功古城◇家乡五月粽香飘
文/党小成家乡古城的五月安静的就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清晨,当你漫步古城东街,伴随着淡淡的花香和鸟鸣,一切都是那样的淳朴和美好……  阳光从树叶间透射下来,更让这棵千年古槐显得尤为厚重神秘。
  五月的古城,淳朴安静的慢节奏中,有一样美食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粽子。
  今天,有幸跟拍了位于古城小北街丁孝弟师傅制作粽子的全过程,也深深体会到了美食制作背后的辛劳!
  画面中这位大嫂叫党小萍,是丁师傅的妻子,制作粽子有快二十年经验了。  党嫂子告诉我,粽子要做好,选米是关键,一定要选购到上等的江米。  首先,把淘洗干净的江米在清水中浸泡大约两个半小时,这个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气温和米的材质来确定,当然制作师傅的经验更是关键。  浸泡时间到了,就可以将米捞出,控干一定水分,等候使用。  武功古城粽子有两种馅,一是红枣,一是红豆。红枣馅加工起来相对简单,但红豆馅就需要较多工序。我女儿在古城上中学时就特别喜欢红豆馅,现在读了大学,每年端午节都会不断督促要我带些给她。于是,这红豆馅的粽香已成了女儿对古城家乡五月最直接的思念和记忆。  煮熟的红豆晾干,再用打豆机粉碎成泥状,合着红糖一起作馅。  红豆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B族,红糖性热,和着江米,确是补气血的最佳美食。  制作时,先将红豆泥捏成圆形的凹饼状,再把红糖加进去,合成圆球状待用。
  成排摆放在盘中的红豆馅,就如一颗颗巧克力糖果,对我这个喜欢甜食的古城人充满了诱惑。
  把粽叶折成一个小兜,将这颗红豆球放入,再加上那些淘洗干净待用的江米,便成了红豆馅的粽子。
  如果是放入三颗大枣,合着江米便是红枣馅粽子。
  给党嫂子帮工的几位乡亲,手法很是灵巧,不大一会儿,一个三角状穿着绿粽叶的红豆米宝宝便站在了手掌之上。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西汉把粽子作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南朝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包裹粽子的绿叶来自芦苇,须先在开水中煮沸一段时间,一是可以消毒杀菌,再是可以让其柔软,以利包裹粽米时不伤手。
  丁师傅在整理煮过的粽叶,以备包裹粽米之用。
  最后封扎粽子所用的“绳子”是一种细长结实的马蔺植物叶,很是环保。
  听党嫂子讲,包裹好的粽子要在开水锅里煮沸八个小时,方可出锅食用。
  这期间,要掌握好火候,根据情况不断给锅内补水,以防水干。
  八小时后的下午五点,我再次赶到丁师傅家,正逢丁师傅在出锅今天早上九点上锅的红枣馅米粽。
  解开绿绿的粽叶,江米的芳香伴着大枣煮熟后的那股香甜,早已兴奋了舌尖的味蕾,我忍不住细细品尝起来。
  经过八个小时的煮沸,大枣已完全变成了红色的糖泥,它的糖汁浸透了白色的江米,形成酱红色的米糕,芳香中透着枣泥的香甜……
  啊,太爽了!真心佩服这些古城乡亲的手艺!也衷心感谢她们的辛苦付出!
  古城的五月,就如一首浪漫柔情的钢琴曲,任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麦浪上,任静静的漆水河从身边缓缓流淌,任初夏轻柔的风吹拂着你我的脸庞。
  沐浴在五月的武功古城,花醉了,草醉了,心也醉了……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党小成,武功县绿野高中教师,摄影爱好者。
↓↓↓
点击阅读更多——
【文化长廊】杨文礼:牛趣(“趣”文化系列之八)【史海钩沉】马政善: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祖 和四世祖 ——邢台隆尧唐祖陵的起源【散文欣赏】兰草:寻觅我思念的王家塄【父亲节专刊】王娟英:回忆我的父亲【父亲节专刊】贺波:我的父辈
《漆水微刊》与您相约
你若喜欢,就点个在看哦